作為兩漢四百年基業的奠定者,劉邦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個出身平凡的人并沒有多少過人的才華,但他卻具有幾項與生俱來的出徵信眾能力:卓越的領導才能,為所欲為的勇氣,遠大而明確的目標,以及為達到這個目標而拋棄一切的決斷力。劉邦的成功事實上是對道德的極端嘲諷:他藐視天下的一切法則與規范,最終卻成徵信了天下的主宰。劉邦的人生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奪取天下。他本是個最喜歡吃喝玩樂的無賴,但在面對各種誘惑和錯綜復雜的形勢時,他永遠也不會忘了自己的理想。為了理想可徵信以放棄一切,甚至是至親骨肉的生命,這種狠心和決斷力也不是人人都能具備的。

    有一次劉邦被項羽的大軍追趕得狼狽逃跑,為了讓自己乘坐的車子減輕重量逃得快一些,他竟然把兒子女兒從車上推了下徵信去。他的部下拼命把兩個孩子搶回來,他卻又把他們給推下去。如此幾次三番,連部下都看不過去了。

    劉邦永遠不會放棄一絲一毫成功的希望,所以他也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對于他來說,只要自己的命還在,成功的希望就還在。但不顧一切地尋求活命總顯得太缺乏英雄氣概,這也是后人經常指責他為“無賴”的原因之一。

    項羽本是徵信天下第一的勇士,假如能夠在戰場上一對一地決斗,那么劉邦早就已經身首異處。但劉邦根本不會給項羽這樣的機會,當兩人在戰場內外較量時,項羽總有種無處著力的感覺。這是因為劉邦的眼里心里沒有任何道德和規范的徵信概念,而項羽卻總被各種規范束縛住手腳。有一次他抓住了劉邦的父親,兩軍對壘時對劉邦威脅說要把他的父親給煮了,徵信但劉邦卻滿不在乎地回答說:

    “咱們都曾經是楚懷王的屬下,曾經相約為兄弟,所以我父親就是你父親。如果你今天把我父親給煮了,請分我一杯肉羹徵信。”

    項羽氣得當時就要殺了劉邦的父親,但項伯勸他說像劉邦這樣緊盯著天下的人根本就不會在乎親人的死活,現在就算殺了他父親也沒意義,項羽這才住手作罷。只要能夠活下去徵信,只要能夠贏,劉邦可以什么也不在乎,不論是父親還是妻子兒女,他什么都可以不要,項羽卻是根本無法理解他這種想法的。所以最終的結果是劉邦當上了開國皇帝,而項羽卻只能自刎在烏江岸邊。

    休養生息

    公元前202年,劉邦終于即皇帝位,建立了漢朝,建都洛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